〔宋〕沈括的《正午牡丹》一文,源自其著作《梦溪笔谈》,此文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画作鉴赏的独到见解,还深刻揭示了生活观察与艺术理解之间的紧密联系。以下是对《正午牡丹》原文的详细解读与注释,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。
原文如下:
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,其下有一猫,未识其精粗。丞相正肃吴公,与欧公姻家,一见,曰:“此正午牡丹也。何以明之?其花披哆而色燥,此日中时花也。猫眼黑睛如线,此正午猫眼也。有带露花,则房敛而色泽。猫眼早暮则睛圆,日渐中狭长,正午则如一线耳。”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。
欧阳公:指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欧阳修。他不仅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,还是宋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,在诗词文赋、史传杂著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。在此文中,欧阳公作为古画的收藏者,对画作的鉴赏能力成为了故事展开的背景。
尝得一古画牡丹丛:尝,意为曾经。欧阳公曾经得到一幅描绘牡丹丛的古画。牡丹,作为中国的国花之一,自古以来便以其雍容华贵、富丽堂皇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,也常成为画家笔下的重要题材。
其下有一猫:古画中,牡丹丛的下方绘制有一只猫。这一细节为丞相吴公的鉴赏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未识其精粗:精粗,此处指古画水平的高低,即画作的优劣。欧阳公虽然得到了这幅古画,但一时无法判断其艺术价值的高低。
丞相正肃吴公:正肃,是丞相吴育死后的谥号。吴育,北宋时期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与欧阳公是儿女亲家。他在文学、政治领域均有建树,且对书画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。
与欧公姻家:姻家,即儿女亲家。此处说明丞相吴公与欧阳公之间的亲属关系,为后文吴公对古画的鉴赏提供了契机。
一见:吴公一看到这幅古画,便立刻看出了其中的门道。
曰:“此正午牡丹也。”:吴公断定这幅画描绘的是正午时分的牡丹。
何以明之:何以,即“以何”,凭什么,根据什么。吴公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判断的依据。
其花披哆而色燥:披哆(duō),此处指花朵下垂散开的样子,形容花瓣张开。色燥,指花的色泽显得干燥。吴公通过观察画中牡丹的花瓣形态和色泽,判断这是正午时分的花。因为正午阳光强烈,花朵因蒸发作用而显得萎靡无力,色泽也相对干燥。
此日中时花也:日中时,即正午时分。吴公认为画中的牡丹正是正午时的景象。
猫眼黑睛如线:黑睛,指猫的瞳孔。如线,形容瞳孔眯成一条细线。吴公通过观察画中猫的眼睛,发现其瞳孔呈现细线状,这是正午时猫眼的特征。
此正午猫眼也:吴公断定画中的猫眼正是正午时的状态。
有带露花,则房敛而色泽:房,此处指花房,即花冠、花心部分。敛,聚拢、收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如果是早晨带有露水的花,那么花冠是聚拢的,而且色泽显得滋润有光泽。这与正午时的花形成鲜明对比。
猫眼早暮则睛圆:睛圆,指猫的瞳孔呈圆形。吴公进一步解释,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是圆形的。
日渐中狭长:随着时间的推移,太阳逐渐升高,猫的瞳孔也逐渐变得狭长。
正午则如一线耳:到了正午时分,猫的瞳孔就像一条细线一样。吴公通过这一细节,再次印证了画中的场景是正午时分。
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:善求,指善于探求、领悟。笔意,此处指画作的意境、神韵。吴公能够通过对画中细节的观察和分析,准确把握画作的意境和神韵,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古人笔意的深刻理解和高超鉴赏能力。
《正午牡丹》一文通过欧阳公与丞相吴公对一幅古画的鉴赏过程,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文化底蕴。吴公通过对画中牡丹花瓣的形态、色泽以及猫眼瞳孔的变化等细节的仔细观察,准确判断出了画作描绘的是正午时分的景象。这一判断不仅基于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,更源于他对古人笔意的深刻领悟和高超鉴赏能力。
文章还以牡丹花和猫眼为线索,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。牡丹花的盛开与萎靡、猫眼的圆睁与眯缝,这些自然现象在画家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。而吴公则能够透过这些现象,捕捉到画家笔下的神韵和意境,从而实现对画作的精准鉴赏。
此外,《正午牡丹》一文也启示我们,艺术鉴赏并非凭空臆断或主观臆想,而是需要建立在深厚的生活观察和文化底蕴基础之上。只有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,对艺术作品的反复品味和琢磨,才能够真正领略到艺术之美、文化之韵。
综上所述,《正午牡丹》不仅是一篇关于画作鉴赏的经典之作,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佳作。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,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和传承。